舆论观察:新闻报道中如何准确传达判决信息
2024-06-19
针对近期国内足球联赛中的重大争议判罚现象,潘伟力在社媒上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在没有现代技术设备如VAR和门线技术的情况下,裁判员的判断只能依据现有规则进行,并优先选择“没问题”的情况。
第一个争议案例是中甲大连队与云南队的比赛中的进球问题。尽管足协今天承认这是一次误判,但解释了在缺乏VAR或门线技术的前提下,当值裁判几乎不可能看清球的确切位置。
讨论的重点在于当时主裁和助理裁判的位置是否合理——他们能否站在能够清晰观察到球的地点?显然,在常规执法位置下,做到“千里眼”是不可能的。主裁判位于中圈附近,而助理裁判则与防守方最后一名球员保持平行。因此,他们在无法看清几十米外皮球的确切位置。
第二个争议案例是中超联赛上海港对阵梅州的比赛中的疑似手球进球。从网上流传的静态图片来看,有球迷认为这是一个明显的手球情况。
然而,在实践中,这些静态照片往往不能提供准确判断,存在视觉误差和空间误差等问题。最终未认定为手球是因为在没有百分之百确定的情况下,裁判必须遵循规则选择“没问题”作为判定结果。即使该疑似手球行为可能是“很可能”的或“很像”,也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解决此类问题的技术手段如在皮球中植入芯片以直接连接VAR系统并形成震动波纹检测,目前尚未普及到中超联赛中。